■ 黃佳卿 「陽光、沙灘、美食」、「一生一定要去的私房景點」、「尋找生活小確幸」、「遇見生命中的小清新」……,緊湊忙碌的生活中,人們都期待抽離日常環境,從外在的事物、各種刺激中尋找快樂;但往往在短暫的休閒娛樂過後,心中的空虛感依舊,生命依然沒有方向和目標。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常說,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太複雜、工作太緊張,因此需要休閒活動,舒散一下自己的心境,平衡一下自己的情緒,所以休閒活動並不是壞事。而佛門的修行活動,教導人從官能的享受,進入拓展精神領域的層面,比休閒更好。在禪修期間,首先教大家放鬆身心,放下所有的塵勞、情緒、煩惱,保持身心的自在與寧靜,是人間休閒生活的最高境界。 生前駐錫美國弘法的仁俊長老,從西方人安排度假的生活習慣著眼,新創「佛法度假」一詞,鼓勵各忙各事的社會大眾,安排假期參與寺院生活;目的不是度過享樂的休閒假期,而是藉「度假」機緣,聽聞佛法,放鬆身心,對知見與行為也有啟導與提昇作用。 禪修,內在心靈之旅 法鼓山傳燈院監院常乘法師出家之前,經常利用假期出遊,享受登山、旅行的樂趣,但接觸禪修之後,懂得在生活中運用禪修觀念,特別能實際感受休閒與修行的差異,旅遊不再是調劑生活的必需品。常乘法師指出,雖然休閒活動可以帶來放鬆,卻是沒有方法與目的性的放鬆,休閒過後,身體疲累,心仍然散亂;而修行則是有固定節奏,依照禪堂排定的行程,一步一步跟著行程走,因為有方法的引導,所以身體是放鬆的,心是安定的。這也是參加禪修之後,頭腦更清楚的原因。 常乘法師認為,比起休閒度假不斷向外追逐的快樂,修行的快樂是由內而外,向內認識自己,透過方法調整自我,使人更懂得與自己相處;當懂得與自己相處,也就有能力與他人相處,生命可以和樂而無諍。因此法師十分鼓勵大眾,收拾簡單行囊,關掉手機與平板,前往寺院或禪修中心,參加各種禪修活動,在禪堂規律的作息與規矩中,調整飲食、睡眠、調身、調息、調心,體驗清淨的生活,展開一趟向內探索的心靈旅程。 尤其,禪堂的各種規矩、方法,都在幫助禪眾從散亂中收攝身心,制心一處。經營綠能科技產業的張聖時,形容自己進禪堂前,「心裡那頭牛是滿山遍野跑的。」禪期間的禁語,終於讓他靜下來認識自己,才恍然從未好好經營「自己」這家公司。 每年從新加坡飛到臺灣禪修的陳欣懿,因為擔任助理,工作緊張,身心總是緊繃。接觸禪修後,特別能享受在禪七中逐漸放慢、放鬆的感覺。她說,七天不說話,與外界的塵勞俗務隔絕,不用隨時檢查手機、電腦,生活起居有義工護持照顧,更能好好認識自己,覺察自己的不足,也更懂得同理別人。 曾在「社會菁英禪三」親炙聖嚴法師開示的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林明慧,至今仍不忘法師對佛法觀念深入淺出的詮釋,法師開示的因緣、因果、無常、當下等觀念,讓她明白「佛」法就是「活」法,是一個人的生命態度。因此,儘管後來參加的密集禪期,讓她腿痛到受不了,內心卻很安定。每次禪修對她來說,都像是身心大洗滌、大充電,讓她滿載能量而歸。 修行,找到生命目標 其實,愈是忙人愈需要修行。聖嚴法師曾指出,一生之中最忙碌的時段,也是最寶貴的時段,因為最忙碌的時候,最需要「心」的安定。禪的修行觀念與方法,正是忙人最需要的。 經常指導禪修的法鼓山禪堂堂主果元法師指出,禪坐時對心的觀察最敏銳,在靜中掌握收心、攝心、安心的原則,熟悉清楚、放鬆的訓練方法,再回到生活中處理事情時,就容易安定,知道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緊張、對立、情緒問題,等於把好的生命習慣延伸到生活裡。 關於這一點,新寶寶數碼總經理劉佳略感受特別深刻。十分護持佛教的他,今年2月由公司支付機票、提供假期,將十七位高階主管送到臺灣參加生命自覺營,體驗短期出家生活。劉佳略說,活動結束後,「原本在意休假的經理,告訴我要把握機會,有假期就去禪修。滿腦子業績的經理,在自覺營洗了九天廁所,現在會想著幫助他人,也懂得感恩他人。」同事的轉變,讓他更有信心,把「修行假」列為公司福利之一,希望把所有員工都送進禪堂體驗禪修。 宏亞食品總經理張云綺,則把在禪堂學到的放鬆與智慧用在企業經營。她發願要生產讓消費者安心、素食者也能享用的食品,不斷在公司內部持續溝通,不僅企業安然度過食安風暴,也帶領研發團隊開發出天然、無添加的食品。現在的她,再忙也會留點時間給自己,參加共修,為生活注入新的能量。 對禪修者而言,如果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想要達到清淨與和諧的境界並不容易。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在不斷混淆和波動的情緒中,所以不容易達到心不隨境轉的寧靜。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參加一、兩次密集的禪修,是如此重要;而在生命歷程中,花一段長時間做精進禪修,更是有其必要。 果元法師講解禪堂規矩時總不忘提醒,參加禪修,心態上雖是用度假的心情,但修行不是用來度假,精進的禪期,是透過集體的生活、禪修的方法,放下自我中心,去除煩惱;是抱著生死心進入禪堂,發願精進用功,專心修持,以求剋期取證,從煩惱的我執得解脫。 每逢六、七月或東南亞雨季,平時在世界各地忙於弘法的出家眾,都要回到禪堂「結夏安居」,用功辦道。這是2500多年前,佛陀為了避免在各地遊方的僧眾,雨季行腳時傷害草木蟲蟻而制定如今,每年的結夏安居,已經成為僧眾精進道業的重要禪期。 至於生活緊張忙碌的現代人,更要把握因緣,放下塵勞俗務,前往寺院道場或禪堂參加共修,除了體驗清淨生活,也再一次熟悉修行法門,鍛鍊身心,領受更深層的清淨與智慧;然後提起正念,回到生活中持續練習,藉事鍊心,超越自我。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