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法鼓文化文摘報第一百期--《法鼓鐘聲》


::法鼓文化文摘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一百•2014年6月5日(每月一次,固定週四發報)

免費訂閱法鼓文化文摘報

智慧鐘聲永不過時

最近,似乎有一股淡淡的經典風,有些出版公司將已經絕版的書,重新編輯出版,讓經典書目有新的生命力,啟迪新一代的讀者,而有屬於這個時代的詮釋。例如法鼓文化所出版的東初老人的《般若心經思想史》、《佛法真義》、靈源老和尚的《靈源夢話》等等,也都是屬於經典重新出版的類型。

在這些書當中,初版於1995年聖嚴法師的《法鼓鐘聲》,顯得有那麼一點不同,因為這本書,是聖嚴法師從佛法的角度和立場,探討社會、家庭、職場等議題。,像這樣的書,多多少少有點時效性,然而翻開書頁,無論是探討的議題、或聖嚴法師所提出清涼的智慧和慈悲的關懷,仍是那麼切合現在的需要,一點都沒有時空的隔閡。

聖嚴法師在序中寫道:「天下事,形形色色,最好以佛法的智慧來給予關照;人間事,層出不窮,應當用佛法的慈悲來給予關懷。」家庭、社會上大大小小的事,看似有許多討論,然而各種觀點和立場,有時令人困惑。世間事包羅萬象,佛法的清涼,猶如醍醐灌頂,能為我們帶來一些些清醒與明白、自在與包容。

《法鼓鐘聲》就像是森羅萬象世間的智慧鐘聲,清亮、悠遠,隨著時代脈動,依然能為我們的心靈帶來豁然開朗,如獲至寶的喜悅與祥和。

 

法鼓鐘聲
作者:聖嚴法師

【給人方便,自己方便】

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這是不變的真理。可是,有許多人只看到現實的、眼前的利益,只想到自己一時的方便,沒想到應該先給別人方便,而這個方便可能只是舉手之勞。 

例如,一個人為圖方便,把一些垃圾隨便亂丟在站立的位子上;第二個人來了,看到那堆垃圾,心想反正已經有垃圾了,乾脆再多倒一點上去;第三、四個人也如法炮製。等到第一個人再回來時,那個地方已成垃圾堆,不是原先乾淨而可以站立的地方了。如果事先想到自己還會再來,就會把那位子弄得乾乾淨淨,第二個人就會受到影響,不好意思把它弄髒,第三、四個人也是如此。等第一個人回到這個位子時,那個地方還是乾乾淨淨的。

所以,一個人可以影響很多人,這是循環的。當然,也有人給人家方便十次,自己卻只得到一或兩次的方便;甚至於只付出,完全沒有得到回饋。像這種情形,這個人做到第十次就會灰心,心想算了啦。 

我的期望是,即使做了一百次給人方便的事,得不到任何回報,還是要堅持給人方便,就是所謂的「鍥而不舍」。如果社會中十個人裡面,有一、兩個是這種鍥而不舍的人,慢慢地,這種人會增加,「給人方便,自己方便」的理想就能落實。 

我們的社會本身不夠健全,每個人又都為自己打算,不為自己只為別人打算的人不多。雖然有些人為了達到一些目標,例如,虛榮、虛名、虛位、權力等,他們嘴上會說「給人方便,自己方便」,但不一定做到;也許表面上做一、兩樁給人方便的事,事實上,在生活中並沒有做到,造成「給人方便,自己方便」只是一句口號。希望社會上講這句話的人自己要做到,而不是講給別人去做。 

從宗教的立場看,這句話是絕對可靠的。 

《維摩經》說:「菩薩是向眾生中求的。」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佛之所以成佛,是因為有眾生讓他度,有眾生讓他做功德,所以,菩薩成為偉大的菩薩,佛能完成福德和智慧。如果沒有眾生讓他們度、讓他們服務,那他們就不能成為菩薩、不能成為佛了。因此,眾生並沒有給他任何回饋,在沒有任何回饋之中,他本身已經完成自我成長、自我建設、自我成就。從這個觀點看,「給人方便」就已經成就自己,實在很划算,不必期待別人一定給我方便、給我回饋。 

用這種心量來推行「給人方便,自己方便」的觀念,更可靠一點。 

 
 
 
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
╱聖嚴法師

眾生(人)和佛並非存在於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是並存在同一環境中,端看我們以什麼心態來看待世界。以佛心看,眾生界皆同佛界;以眾生心看,佛世界亦不過是眾生世界;以執著心和煩惱心看,這個世界是眾生的五濁惡世;以智慧心和慈悲心看,這世界就是佛國淨土…more

 
諦聽與愛語:一行禪師談正念溝通的藝術
╱一行禪師
佛教比丘一行禪師教導我們如何保持正念聆聽並傳達出最完整與真實的自己來。藉由他處理過的實際案例,幫助我們超越錯誤認識與錯誤理解的危險與挫折,學習聆聽與說話的技巧,它們將永遠改變我們體驗世界與影響世界的方式……more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素食聰明吃電子報人生雜誌電子報智慧掌中書電子報修行電子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mf.org.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mf.org.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人生雜誌電子報370期--【來去禪堂,度修行假】

        ::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370期╱2014年6月3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人生雜誌


 
 
 

來去禪堂,度修行假

禪堂用功去,以禪修充實生命

前言:
有多久沒有享受清楚放鬆的感覺了?
關掉手機、平板,停止散心雜話,
放下所有的塵勞、情緒、煩惱……
為自己安排一段探索內在的心靈旅程,
在禪堂規律的作息中,觀照自我,
覺察身心的無常變化,開啟生命智慧,
讓修行成為休閒的最高境界。

■ 黃佳卿

「陽光、沙灘、美食」、「一生一定要去的私房景點」、「尋找生活小確幸」、「遇見生命中的小清新」……,緊湊忙碌的生活中,人們都期待抽離日常環境,從外在的事物、各種刺激中尋找快樂;但往往在短暫的休閒娛樂過後,心中的空虛感依舊,生命依然沒有方向和目標。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常說,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太複雜、工作太緊張,因此需要休閒活動,舒散一下自己的心境,平衡一下自己的情緒,所以休閒活動並不是壞事。而佛門的修行活動,教導人從官能的享受,進入拓展精神領域的層面,比休閒更好。在禪修期間,首先教大家放鬆身心,放下所有的塵勞、情緒、煩惱,保持身心的自在與寧靜,是人間休閒生活的最高境界。

生前駐錫美國弘法的仁俊長老,從西方人安排度假的生活習慣著眼,新創「佛法度假」一詞,鼓勵各忙各事的社會大眾,安排假期參與寺院生活;目的不是度過享樂的休閒假期,而是藉「度假」機緣,聽聞佛法,放鬆身心,對知見與行為也有啟導與提昇作用。

禪修,內在心靈之旅

法鼓山傳燈院監院常乘法師出家之前,經常利用假期出遊,享受登山、旅行的樂趣,但接觸禪修之後,懂得在生活中運用禪修觀念,特別能實際感受休閒與修行的差異,旅遊不再是調劑生活的必需品。常乘法師指出,雖然休閒活動可以帶來放鬆,卻是沒有方法與目的性的放鬆,休閒過後,身體疲累,心仍然散亂;而修行則是有固定節奏,依照禪堂排定的行程,一步一步跟著行程走,因為有方法的引導,所以身體是放鬆的,心是安定的。這也是參加禪修之後,頭腦更清楚的原因。

常乘法師認為,比起休閒度假不斷向外追逐的快樂,修行的快樂是由內而外,向內認識自己,透過方法調整自我,使人更懂得與自己相處;當懂得與自己相處,也就有能力與他人相處,生命可以和樂而無諍。因此法師十分鼓勵大眾,收拾簡單行囊,關掉手機與平板,前往寺院或禪修中心,參加各種禪修活動,在禪堂規律的作息與規矩中,調整飲食、睡眠、調身、調息、調心,體驗清淨的生活,展開一趟向內探索的心靈旅程。

尤其,禪堂的各種規矩、方法,都在幫助禪眾從散亂中收攝身心,制心一處。經營綠能科技產業的張聖時,形容自己進禪堂前,「心裡那頭牛是滿山遍野跑的。」禪期間的禁語,終於讓他靜下來認識自己,才恍然從未好好經營「自己」這家公司。

每年從新加坡飛到臺灣禪修的陳欣懿,因為擔任助理,工作緊張,身心總是緊繃。接觸禪修後,特別能享受在禪七中逐漸放慢、放鬆的感覺。她說,七天不說話,與外界的塵勞俗務隔絕,不用隨時檢查手機、電腦,生活起居有義工護持照顧,更能好好認識自己,覺察自己的不足,也更懂得同理別人。

曾在「社會菁英禪三」親炙聖嚴法師開示的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林明慧,至今仍不忘法師對佛法觀念深入淺出的詮釋,法師開示的因緣、因果、無常、當下等觀念,讓她明白「佛」法就是「活」法,是一個人的生命態度。因此,儘管後來參加的密集禪期,讓她腿痛到受不了,內心卻很安定。每次禪修對她來說,都像是身心大洗滌、大充電,讓她滿載能量而歸。

修行,找到生命目標

其實,愈是忙人愈需要修行。聖嚴法師曾指出,一生之中最忙碌的時段,也是最寶貴的時段,因為最忙碌的時候,最需要「心」的安定。禪的修行觀念與方法,正是忙人最需要的。

經常指導禪修的法鼓山禪堂堂主果元法師指出,禪坐時對心的觀察最敏銳,在靜中掌握收心、攝心、安心的原則,熟悉清楚、放鬆的訓練方法,再回到生活中處理事情時,就容易安定,知道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緊張、對立、情緒問題,等於把好的生命習慣延伸到生活裡。

關於這一點,新寶寶數碼總經理劉佳略感受特別深刻。十分護持佛教的他,今年2月由公司支付機票、提供假期,將十七位高階主管送到臺灣參加生命自覺營,體驗短期出家生活。劉佳略說,活動結束後,「原本在意休假的經理,告訴我要把握機會,有假期就去禪修。滿腦子業績的經理,在自覺營洗了九天廁所,現在會想著幫助他人,也懂得感恩他人。」同事的轉變,讓他更有信心,把「修行假」列為公司福利之一,希望把所有員工都送進禪堂體驗禪修。

宏亞食品總經理張云綺,則把在禪堂學到的放鬆與智慧用在企業經營。她發願要生產讓消費者安心、素食者也能享用的食品,不斷在公司內部持續溝通,不僅企業安然度過食安風暴,也帶領研發團隊開發出天然、無添加的食品。現在的她,再忙也會留點時間給自己,參加共修,為生活注入新的能量。

對禪修者而言,如果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想要達到清淨與和諧的境界並不容易。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在不斷混淆和波動的情緒中,所以不容易達到心不隨境轉的寧靜。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參加一、兩次密集的禪修,是如此重要;而在生命歷程中,花一段長時間做精進禪修,更是有其必要。

果元法師講解禪堂規矩時總不忘提醒,參加禪修,心態上雖是用度假的心情,但修行不是用來度假,精進的禪期,是透過集體的生活、禪修的方法,放下自我中心,去除煩惱;是抱著生死心進入禪堂,發願精進用功,專心修持,以求剋期取證,從煩惱的我執得解脫。

每逢六、七月或東南亞雨季,平時在世界各地忙於弘法的出家眾,都要回到禪堂「結夏安居」,用功辦道。這是2500多年前,佛陀為了避免在各地遊方的僧眾,雨季行腳時傷害草木蟲蟻而制定如今,每年的結夏安居,已經成為僧眾精進道業的重要禪期。

至於生活緊張忙碌的現代人,更要把握因緣,放下塵勞俗務,前往寺院道場或禪堂參加共修,除了體驗清淨生活,也再一次熟悉修行法門,鍛鍊身心,領受更深層的清淨與智慧;然後提起正念,回到生活中持續練習,藉事鍊心,超越自我。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0期

 

修行在LA

■ 曉亞(旅美華文作家)

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一部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紀錄片,主角是曾頗負盛名的音樂指揮家克萊夫•維恩(Clive Wearing)。他在四十七歲那年罹患了一種罕見疾病,從此他的記憶長度只有半分鐘左右,大腦無法儲存新的記憶,每天或每個時刻對他來說都是嶄新的,就像剛從長久的沉睡中甦醒般珍貴,生命就是存在於那幾分鐘的「當下」,之前或之後的時光與念頭如同消磁的卡帶一片空白。

永遠的今日,專注當下

維恩對音樂的記憶並沒有消失,所以最快樂的時光便是坐在鋼琴前,讓自己完全沉浸於音符架構的和諧曼妙旋律當中,淋漓暢快地感受時間靜止、物我合一的境界。因著極為短暫的記憶,每一次妻子離開他的視線,哪怕只是去廚房倒杯水,他都會像是久別重逢般給她一個深情的大擁抱,彷彿已經分離許久。他的太太黛博拉(Deborah Wearing)多年後寫了一本書《永遠的今日》(Forever Today)記錄這段心路歷程,感動了許許多多讀者。對這對夫妻而言,每一個「今日」都是單獨的、獨特的,與昨日沒有關聯,與明天也不相連續,生命只能活在今日,活在當下。

克萊夫•維恩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他單純地活在僅有的短暫記憶空間裡,從時間的向度中抽離出來,沒有了所有的負面情緒──包括對過去的懊悔、沮喪、哀傷,以及過度關注未來所產生的擔憂、焦慮與煩惱,完完全全專注於眼前的時刻,這不就是禪宗所揭櫫的「不緣過去、不緣未來」,好好專心於稍縱即逝的當下。在每個外境現前時,不以過去的經驗、記憶去做判斷,也不去揣想未來可能發展的景況,讓事物如實呈現本來面貌,不攀緣、不執著。安心接受每一件發生的事、每一個遇見的人,因為每個剎那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

我們的感官從接觸外界六塵開始,便不斷地以學習來的認知技巧、符號、形象,去做主觀的分析、思考,包括對聲音、顏色、形貌……產生種種好惡分別,心裡有個喋喋不休、不斷自我對話的饒舌器(chatter box),鉅細靡遺、分分秒秒進行價值判斷,這些緣於過去體驗的評斷,往往充滿個人根深柢固的偏頗想法,離事實真相遙遠。我們常常會說:「你每次都這樣……」或是「你為什麼老要惹我生氣?」或「你總是如何如何……」其實,對方可能只有一、二次惹你不開心,但是我們抓住那個記憶不放,做為編派不是的最佳藉口。

如果是維恩先生,沒有過去的記憶,無從做任何「先入為主」的評判,每一段經驗都是第一次,充滿了新鮮、期盼與正向的心念,便能擺脫負面認知的影響,以最純淨本然的心面對所有一切。

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像關水龍頭一樣,將腦袋中不間斷的思緒關掉,滿腦子都是概念、標籤、意象,或許可以說心智愈聰明、心思愈繁複細膩的人,愈難以如實活在當下,因為造作的心不是在過去的經驗裡猶疑徘徊,便是跑到未來編織尚未發生的虛擬情節,沒有辦法停止思考,讓腦袋好好感受眼前當下的每一刻。

據說,得道的聖人當心中有喝茶的念頭時,他已經在喝茶了。凡夫俗子卻是心念百轉千迴,有種種計較、需索,無法真正活得自在痛快。

保持正念,延續當下

我經常在開車時恍神,尤其在熟悉的路段。有一次朋友問我:「你知不知道那條包溫路上,新開了一家別緻的小咖啡館?」包溫路幾乎是我每天必經之路,但對有這麼一家新開張的店,卻是一點印象都沒有,可見得每次經過時,我的腦海裡一定是開啟了不間斷思緒模式,根本無視於街邊的景象,不管是店家、招牌、街樹、小花、來往人潮……,都只是「視而未見」。我的身體在車子裡,車子行駛在馬路上,心卻飛到虛無飄渺處,沉浸於心中如潮水般的念頭中,完全是無心(mindlessness)狀態。

提倡正念(mindfulness)的一行禪師,在《橘子禪》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叫〈駕駛禪〉,為了讓駕駛座的我們更具備覺照能力,他說在每一次遇到紅燈時,可以將其視為一種正念的鐘聲,提醒自己回到當下這一刻,回到自己的呼吸,「如果你知道呼吸與微笑的話,快樂就與你同在,因為快樂總是出現在現在這一刻。」

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正念的練習,用觀察者的角度凝視來來去去的念頭,清楚覺知自己的意念與相對應的外在環境,回到當下,與藍天、小動物、花朵、來往的人真正相遇,向他們說一聲:「我看見你了!」

半分鐘的記憶雖然短暫,但因一次只能活在一個剎那、一個呼吸之間、一個電光石火的刻度,沒有過去、未來,只有當下。在半分鐘裡安住身心,連綿延續就是無數個真真實實、好好活過的時刻。

克萊夫•維恩因為疾病的關係,失去過去與未來,被迫活在當下,健康的你我如果能應用這樣的概念,將每一分心力全部擺放在此時此刻,如同只擁有短暫記憶的維恩,從時間的牢籠裡完全解放出來,我們的生命將注入無比的能量,從此海闊天空、無限廣大。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0期

 
  共築悅讀環境 法鼓山慈基會捐助蘭陽偏鄉圖書設施
 

為助偏鄉校園提昇閱讀環境一臂之力,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於30日上午10點於宜蘭縣政府,舉行對於縣內南澳高中、員山國中、三星國中、四季國小等四校圖書設備捐贈儀式,由縣府秘書長陳鑫益代表受贈。法鼓山慈基會秘書長果器法師表示,此次捐贈是法鼓山對於偏鄉關懷的響應,期望社會大眾為下一代共築和樂安穩的悅讀環境。......more

  【僧伽大學】心的對話 第6屆講經交流
 

百花齊放的春天,學子們也不禁喜悅地加入了爭奇鬥艷的行列。伴隨著空氣中盈溢純潔百合的芬芳,法鼓山僧伽大學於5月1日、2日於行政大樓階梯教室,舉辦第6屆講經交流活動,在14位學僧的講演下,帶領與會大眾展開了一場心的對話。方丈和尚在開場時開示:「不是只有站在臺上講經才叫說法,我們對於佛法的信解行證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中。最重要的是,代佛說法,一定要自己先能依教奉行,這才真正是與法相會。」......more

 
 

三十三則故事,三十三個啟發《巨浪迴瀾:明清佛門人物群像及其藝文》新書上市78折!...more

 

◆資深主廚陳滿花以禪心烹調的50道點心,《禪味點心》新書上市85折!...more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mf.org.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mf.org.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